电话:
邮箱:
地址: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议论:××孩子是天才,他只有三四岁,就能识上千个字,背上百首诗,会算术等等。人们总是拿这些来衡量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。其实,这种观点是片面的。在这里;人们把智力的高低与知识的多少等同起来了,认为知识多,就是智能高;知识少,就是不聪明。这种看法是不完全的。
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,是人们智慧的结晶。而智力是人们适应社会和学习、应用知识及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,是一种由感知观察力、注意力、记忆力、想象力和思维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。但是,知识和智力又是紧密相联的,它们作用于商一个有机体土,相互依赖,彼此促进。
一方面,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。智力离开了掌握知识的过程,就成为了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例如:一个智商在130以上的超常儿童,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不如一个科学家,因为科学家有丰富的知识。
因此,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,是思维的依据和源泉。没有知识,也就没有了思维的材料。人们只有在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识以后,才能在这方面有所创新,智力的高低才能体现出来。另一方面,智力的发展有助于知识的掌握。尽管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,但它并不是被动的发展,它可以反作用于知识掌握的过程.。例如,智力发展好的孩子学习知识可以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反之,智力迟钝或呆板的孩子,学习知识也死板,学什么,记什么,从不多想一步,想象贫乏,思路狭窄,缺乏灵活性。因此,智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儿童知识的掌握。智力水平越高,掌握知识就越快,越牢固。少年大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大量的知识,就说明了他们掌握知识要比一般儿童快,并且学得扎实牢固。
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,但智力并不就是知识,它有自己独特的结梅和内容。一般地说,要想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孩子的智力,必须注意知识教育的全面性。任何片面的知识教育都有可能妨碍孩子智力的发展。例如,仅仅根据孩子识字较多或算术能力较强,就断定他是“神童”或“天才”,这是不确切的。
以识字为例,汉字识别是图象辨认的一种,幼儿主要依靠感知和记忆,首先把握字的音和形,而字义的理解就要晚一些。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,可以认识一、两千宇,但能解其义的字要少得多。因为解义要比辨音、辨形难,是更高级的智力活动,必须借助于高级的心理活动——思维来完成。可见,在音、形、义完整的基础上的识字过程,既有低级的心理活动——感知、注意、记忆参加,也有高级的心理活动——想象、思维的参加,而衡量幼儿智力水平的高低,不仅要考虑到他认了多少字,还要考虑到理解了多少字义,而且相对地说,后者更重要。因此,知识的多少不能决定智力的高低。有研究表明,幼儿对图象的感知、识别和记忆能力特别强。有的研究甚至认为四岁是人感知图象的最佳年龄。
由此可知,幼儿有可能较快地大量识字,但是要让他们弄懂字的意思就困难得多,因为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。如果仅满足于孩子识字,而忽略了适当地教他弄懂字的含义,就会影响他的思维、理解能力的发展,影响幼儿从感知和记忆这种初级心理活动向高级的思维活动的过渡。又如,有的幼儿加、减、乘、除算术题都会做,但这不一定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。如果是在熟练口诀支持下的算术运算,那只不过是一种在多次练习基础上形成的熟练技巧,这里缺少创造性思维成份,是一种主要靠记忆和熟练完成的技能。因此,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的知识,才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。
正确的认识知识与智力的关系,有利于我们教育幼儿掌握知识,发展他们的智力。让幼儿掌握丰富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,发展幼儿的智力是为了更快更有效地掌握人类积累的丰富知识,并去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。所以,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辅相成的。